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微服务架构实战项目Serverless的持续交付与架构案例
阅读量:6331 次
发布时间:2019-06-22

本文共 12821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2 分钟。

Serverless的持续交付

架构图如下:

在这个架构中,我们采用了前后端分离的技术。我们把 HTML,JS, CSS 等静态内容部署在 S3 上,并通过 CloudFront 作为 CDN 构成了整个架构的前端部分。

我们把 Amazon API Gateway 作为后端的整体接口连接后端的各种风格的微服务,无论是运行在 Lambda 上的函数,还是运行在 EC2 上的 Java 微服务,他们整体构成了这个应用的后端部分。

从这个架构图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 前端(Frontend)和后端(Backend)的区分。

持续部署流水线的设计和实现

任何 DevOps 部署流水线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待测试,待发布,已发布。

由于我们的架构是前后端分离的,因此我们为前端和后端分别构造了两条流水线,使得前后端开发可以独立。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前端团队和后端团队是两个不同的团队,可以独立开发和部署,但在发布的时候则有些不同。由于用户是最后感知功能变化的。

因此,为了避免界面报错找不到接口,在新增功能的场景下,后端先发布,前端后发布。在删除功能的场景下,前端先发布,后端后发布。

我们采用 Jenkins 构建我们的流水线,Jenkins 中已经含有足够的 AWS 插件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整个端到端的持续交付流水线。

前端流水线

前端持续交付流水线如下所示:

前端流水线的各步骤过程如下:

1.我们采用 BDD/ATDD 的方式进行前端开发。用 NightWatch.JS 框架做 端到端的测试,mocha 和 chai 用于做某些逻辑的验证;

2.我们采用单代码库主干(develop 分支)进行开发,用 master 分支作为生产环境的部署。生产环境的发布则是通过 Pull Request 合并的。在合并前,我们会合并提交;

3.前端采用 Webpack 进行构建,形成前端的交付产物。在构建之前,先进行一次全局测试;

4.由于 S3 不光可以作为对象存储服务,也可以作为一个高可用、高性能而且成本低廉的静态 Web 服务器。所以我们的前端静态内容存储在 S3 上。每一次部署都会在 S3 上以 build 号形成一个新的目录,然后把 Webpack 构建出来的文件存储进去;

5.我们采用 Cloudfront 作为 CDN,这样可以和 S3 相互集成。只需要把 S3 作为 CDN 的源,在发布时修改对应发布的目录就可以了。

由于我们做到了前后端分离。因此前端的数据和业务请求会通过 Ajax 的方式请求后端的 Rest API,而这个 Rest API 是由 Amazon API Gateway 通过 Swagger 配置生成的。

前端只需要知道 这个 API Gateway,而无需知道 API Gateway 的对应实现。

后端流水线

后端持续交付流水线如下所示:

后端流水线的各步骤过程如下:

1.我们采用 “消费者驱动的契约测试” 进行开发,先根据前端的 API 调用构建出相应的 Swagger API 规范文件和示例数据。然后,把这个规范上传至 AWS API Gateway,AWS API Gateway 会根据这个文件生成对应的 REST API。前端的小伙伴就可以依据这个进行开发了;

2.之后我们再根据数据的规范和要求编写后端的 Lambda 函数。我们采用 NodeJS 作为 Lambda 函数的开发语言。并采用 Jest 作为 Lambda 的 TDD 测试框架;

3.和前端一样,对于后端我们也采用单代码库主干(develop 分支)进行开发,用 master 分支作为生产环境的部署;

4.由于 AWS Lambda 函数需要打包到 S3 上才能进行部署,所以我们先把对应的构建产物存储在 S3 上,然后再部署 Lambda 函数;

5.我们采用版本化 Lambda 部署,部署后 Lambda 函数不会覆盖已有的函数,而是生成新版本的函数。然后通过别名(Alias)区分不同前端所对应的函数版本。默认的 $LATEST,表示最新部署的函数;

此外我们还创建了 Prod,PreProd, uat 三个别名,用于区分不同的环境。这三个别名分别指向函数某一个发布版本。例如:函数 func 我部署了 4 次,那么 func 就有 4 个版本(从 1 开始);

然后,函数 func 的 $LATEST别名指向 4 版本。别名 PreProd 和 UAT 指向 3 版本,别名 Prod 在 2 版本;

6.技术而 API 的部署则是修改 API Gateway 的配置,使其绑定到对应版本的函数上去。由于 API Gateway 支持多阶段(Stage)的配置,我们可以采用和别名匹配的阶段绑定不同的函数;

7.完成了 API Gateway 和 Lamdba 的绑定之后,还需要进行一轮端到端的测试以保证 API 输入输出正确;

8.测试完毕后,再修改 API Gateway 的生产环境配置就可以了。

部署的效果如下所示:

无服务器微服务的持续交付新挑战

在实现以上的持续交付流水线的时候,我们踩了很多坑。但经过我们的反思,我们发现是云计算颠覆了我们很多的认识,当云计算把某些成本降低到趋近于 0 时。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新的挑战:

1.如果你要 Stub,有可能你走错了路;

2.测试金子塔的倒置;

3.你不再需要多个运行环境,你需要一个多阶段的生产环境 (Multi-Stage Production);

4.函数的管理和 NanoService 反模式。

Stub ?别逗了

很多开发者最初都想在本地建立一套开发环境。

由于 AWS 多半是通过 API 或者 CloudFormation 操作,因此开发者在本地开发的时候对于 AWS 的外部依赖进行打桩(Stub) 进行测试,例如集成 DynamoDB(一种 NoSQL 数据库)。

当然你也可以运行本地版的 DynamoDB,但组织自动化测试的额外代价极高。然而随着微服务和函数规模的增加,这种管理打桩和构造打桩的虚拟云资源的代价会越来越大,但收效却没有提升。

另一方面,往往需要修改几行代码立即生效的事情,却要执行很长时间的测试和部署流程,这个性价比并不是很高。

这时我们意识到一件事:如果某一个环节代价过大,你需要思考一下这个环节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 AWS 提供了很好的配置隔离机制,于是为了得到更快速的反馈,我们放弃了 Stub 或构建本地 DynamoDB,而是直接部署在 AWS 上进行集成测试。

只在本地执行单元测试,由于单元测试是 NodeJS 的函数,所以非常好测试。

另外一方面,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

测试金子塔的倒置

由于我们采用 ATDD 进行开发,然后不断向下进行分解。在统计最后的测试代码和测试工作量的的时候,我们有了很有趣的发现:

End-2-End (UI)的测试代码占 30% 左右,占用了开发人员 30% 的时间(以小时作为单位)开发和测试。

集成测试(函数、服务和 API Gateway 的集成)代码占 45% 左右,占用了开发人员 60% 的时间(以小时作为单位)开发和测试。

单元测试的测试代码占 25% 左右,占用了 10% 左右的时间开发和测试。

一开始我们以为我们走入了” 蛋筒冰激凌反模式 “或者” 纸杯蛋糕反模式 “但实际上:

1.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手动测试,绝大部分自动化。除了验证手机端的部署以外,几乎没有手工测试工作量;

2.我们的自动化测试都是必要的,且没有重复;

3.我们的单元测试足够,且不需要增加单元测试。

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经过我们分析。是由于 AWS 供了很多功能组件,而这些组件你无需在单元测试中验证(减少了很多 Stub 或者 Mock),只有通过集成测试的方式才能进行验证。

因此,Serverless 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单元测试的投入,但把这些不同的组件组合起来则劳时费力。

如果你有多套不一致的环境,那你的持续交付流水线配置则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意识到:

你不再需要多个运行环境,你只需要一个多阶段的生产环境 (Multi-Stage Production)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有多个运行环境,分别面对不同的人群:

1.面向开发者的本地开发环境;

2.面向测试者的集成环境或测试环境(Test,QA 或 SIT);

3.面向业务部门的测试环境(UAT 环境);

4.面向最终用户的生产环境(Production 环境)。

然而多个环境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环境基础配置的不一致性。加之应用部署的不一致性。带来了很多不可重现问题。

在 DevOps 运动,特别是基础设施即代码实践的推广下,这一问题得到了暂时的缓解。然而无服务器架构则把基础设施即代码推向了极致:

只要能做到配置隔离和部署权限隔离,资源也可以做到同样的隔离效果。

我们通过 DNS 配置指向了同一个的 API Gateway,这个 API Gateway 有着不同的 Stage:我们只有开发(Dev)和生产(Prod)两套配置,只需修改配置以及对应 API 所指向的函数版本就可完成部署和发布。

然而,多个函数的多版本管理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和配置性,使得整个持续交付流水线多了很多认为操作导致持续交付并不高效。于是我们在思考: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架构学习交流群。交流学习群号:575745314 里面会分享一些资深架构师录制的视频录像:有Spring,MyBatis,Netty源码分析,高并发、高性能、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原理,JVM性能优化、分布式架构等这些成为架构师必备的知识体系。还能领取免费的学习资源,目前受益良多

对函数的管理和 “NanoServices 发模式”

根据微服务的定义,AWS API Gateway 和 Lambda 的组合确实满足 微服务的特征,这看起来很美好。就像下图一样:

但当 Lambda 函数多了,管理众多的函数的发布就成为了很高的一件事。而且, 可能会变成 “NanoService 反模式”:

Nanoservice is an antipattern where a service is too fine-grained. A nanoservice is a service whose overhead (communications, maintenance, and so on) outweighs its utility.

如何把握微服务的粒度和函数的数量,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问题。Serverless Framework ,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它认为微服务是由一个多个函数和相关的资源所组成。因此,才满足了微服务可独立部署可独立服务的属性。

它把微服务当做一个用于管理 Lambda 的单元。所有的 Lambda 要按照微服务的要求来组织。Serverless Framework 包含了三个部分:

1.一个 CLI 工具,用于创建和部署微服务;

2.一个配置文件,用于管理和配置 AWS 微服务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3.一套函数模板,用于让你快速启动微服务的开发。

此外,这个工具由 AWS 自身推广,所以兼容性很好。但是,我们得到了 Serverless 的众多好处,却难以摆脱对 AWS 的依赖。

因为 AWS 的这一套架构是和别的云平台不兼容的。所以,这就又是一个 “自由的代价” 的问题。

CloudNative 的持续交付

在实施 Serverless 的微服务期间,发生了一件我认为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客户想增加一个很小的需求。

我和两个客户方的开发人员,客户的开发经理,以及客户业务部门的两个人要实现一个需求。当时我们 6 个人在会议室里面讨论了两个小时。

讨论两个小时之后我们不光和业务部门定下来了需求(这点多么不容易),与此同时我们的前后端代码已经写完了,而且发布到了生产环境并通过了业务部门的测试。

由于客户内部流程的关系,我们仅需要一个生产环境发布的批准,就可以完成新需求的对外发布!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们没有太多的环境要准备,并且和业务部门共同制定了验收标准并完成了自动化测试的编写。这全得益于 Serverless 相关技术带来的便利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环境,如果这个架构,如果在线 IDE 技术成熟的话(由于 Lambda 控制了代码的规模,因此在线 IDE 足够),那我们可以大量缩短我们需求确定之后到我功能上线的整体时间。

通过以上的经历,我发现了 CloudNative 持续交付的几个重点:

1.优先采用 SaaS 化的服务而不是自己搭建持续交付流水线;

2.开发是离不开基础设施配置工作的;

3.状态和过程分离,把状态通过版本化的方式保存到配置管理工具中。

而在这种环境下,Ops 工作就只剩下三件事:

1.设计整体的架构,除了基础设施的架构以外,还要关注应用架构。以及优先采用的 SaaS 服务解决问题;

2.严格管理配置和权限并构建一个快速交付的持续交付流程;

3.监控生产环境。

剩下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云平台去做。

Serverless的架构案例

自助服务的应用系统基于 Ruby on Rails 框架开发,前端部分采用 AngularJS 1.0,但是没有采用前后端分离的设计,页面代码仍然是通过 ERB 组合而成。移动端则采用 Cordova 开发。为了降低开发难度和工作量, 移动端的应用内容实际上是把 AngularJS 所生成的 Web 页面通过响应式样式的方式嵌入到移动端。但因为经常超时,所以这款 APP 体验并不好。

整套 Rails 应用部署在 AWS 上,并且通过网关和内部业务系统隔离。BOSS 系统采用 SOAP 对外暴露服务,并由另外一个部门负责。因此,云上的应用所做的业务是给用户展现一个使用友好的界面,并通过数据的转化和内部 BOSS 系统进行交互。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应用的交互流程如下

浏览器或者移动端通过域名(由 AWS Route 53托管)转向 CDN(采用 AWS Cloudfront)。

CDN 根据请求的内容类别进行区分,静态文件(图片,JS,CSS 样式等),会转向 AWS S3 存储。动态请求会直接发给负载均衡器 (AWS Elastic Load Balancer)。

负载均衡器会根据各 EC2 计算实例的负载状态将请求转发到不同的实例上的 Ruby On Rails 应用上。每一个应用都是一个典型的 MVC Web 应用。

EC2 上的应用会将一部分数据存储在关系型数据服务(AWS RDS,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上,一部分存储在本地文件里。经过应用的处理,转换成 SOAP 请求通过 网关发送给 BOSS 系统处理。BOSS 系统处理完成后会返回对应的消息。

根据业务的需要,一部分数据会采用 AWS ElastiCache 的 Redis 服务作为缓存以优化业务响应速度。

团队痛点

这个应用经历了多年的开发,前后已经更换过很多技术人员。但是没有人对这个应用代码库有完整的的认识。因此,我们对整个团队和产品进行了一次痛点总结:

组织结构方面

运维团队成为瓶颈,60 个人左右的开发团队只有 4 名 Ops 支持。运维团队除了日常的事务以外,还要给开发团队提供各种支持。很多资源的使用权限被限制在这个团队里,就导致各种问题的解决进度进一步拖延。

随着业务的增长,需要基础设施代码库提供各种各样的能力。然而 Ops 团队的任何更改都会导致所有的开发团队停下手头的进度去修复更新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应用架构方面

应用架构并没有达到前后端分离的效果,仍然需要同一个工程师编写前后端代码。这样的技术栈对于对于开发人员的要求很高,然而市场上缺乏合适的 RoR 工程师,导致维护成本进一步上升。经过了三个月,仍然很难招聘到合适的工程师。

多个团队在一个代码库上工作,新旧功能之间存在各种依赖点。加上 Ruby 的语言特性,使得代码中存在很多隐含的依赖点和类/方法覆盖,导致了开发进度缓慢。我们一共有 4 个团队在一个代码库上工作,3个团队在开发新的功能。1 个团队需要修复 Bug 和清理技术债,这一切都要同时进行。

技术债方面

代码库中有大量的重复 Cucumber 自动化测试,但是缺乏正确的并行测试策略,导致自动化测试会随机失败,持续集成服务器 (Jenkins)的 slave 节点本地难以创建,导致失败原因更加难以查找。如果走运的话,从提交代码到新的版本发布至少需要 45 分钟。如果不走运的话,两三天都无法完成一次成功的构建,真是依靠人品构建。

基础设施即代码(Infrastructure as Code)建立在一个混合的遗留的 Ruby 代码库上。这个代码库用来封装一些类似于 Packer 和 AWS CLI 这样的命令行工具,包含一些 CloudFormation 的转化能力。由于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编码规范,加之人员变动十分频繁,使得代码库难以维护。

此外,基础设施代码库作为一个 gem 和应用程序代码库耦合在一起,运维团队有唯一的维护权限。因此很多基础设施上的问题开发团队无法解决,也不愿解决。

我参与过很多 Ruby 技术栈遗留系统的维护。在经历了这些 Ruby 项目之后,我发现 Ruby 是一个开发起来很爽但是维护起来很痛苦的技术栈。大部分的维护更改是由于 Ruby 的版本 和 Gem 的版本更新导致的。此外,由于 Ruby 比较灵活,人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使用习惯,因此代码库很难维护。

获取高清图加群

虽然团队已经有比较好的持续交付流程,但是 Ops 能力缺乏和应用架构带来的局限阻碍了整个产品的前进。因此,当务之急是能够通过 DevOps 提升团队的 Ops 能力,缓解 Ops 资源不足,削弱 DevOps 矛盾。

DevOps 组织转型中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提升 Dev 的 Ops 能力,另一种方法是降低 Ops 工作门槛。在时间资源很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技术的改进,降低 Ops 的门槛是短期内收益最大的方法。

微服务触发点:并购带来的业务功能合并

在我加入项目之后,客户收购了另外一家业务相关的企业。因此原有的系统要同时承载两个业务。恰巧有个订单查询的业务需要让当前的团队完成这样一个需求:通过现有的订单查询功能同时查询两个系统的业务订单。

这个需求看起来很简单,只需要在现有系统中增加一个数据源,然后把输入的订单号进行转化就可以。但由于存在上述的痛点,完成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几乎 70% 的工作量都和功能开发本身没有关系。

在开发的项目上进行 DevOps 转型就像在行进的汽车上换车轮,一不留心就会让所有团队停止工作。因此我建议通过设立并行的新团队来同时完成新功能的开发和 DevOps 转型的试点。

这是一个功能拆分和新功能拆分需求,刚好订单查询是原系统中一个比较独立和成熟的功能。为了避免影响原有各功能开发的进度。我们决定采用微服务架构来完成这个功能。

构建微服务的架构的策略

我们并不想重蹈之前应用架构的覆辙,我们要做到前后端分离。使得比较小的开发团队可以并行开发,只要协商好了接口之间的契约(Contract),未来开发完成之后会很好集成。

这让我想起了 Chris Richardson 提出了三种微服务架构策略,分别是:停止挖坑,前后端分离和提取微服务。

停止挖坑的意思是说:如果发现自己掉坑里,马上停止。

原先的单体应用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焦油坑,因此我们要停止在原来的代码库上继续工作。并且为新应用单独创建一个代码库。所以,我们拆分策略模式如下所示:

在我们的架构里,实现新的需求就要变动老的应用。我们的想法是:

构建出新的业务页面,生成微服务契约。

根据 API 契约构建出新的微服务。

部署 Web 前端到 S3 上,采用 S3 的 Static Web Hosting (静态 Web 服务) 发布。

部署后端微服务上线,并采用临时的域名和 CDN 加载点进行测试。

通过更新 CDN 把原应用的流量导向新的微服务。

删除旧的服务代码。

我们原本要在原有的应用上增加一个 API 用来访问以前应用的逻辑。但想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挖坑。在评估了业务的复杂性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功能如果全新开发只需要 2人2周(一个人月)的时间,这仅仅占我们预估工作量的20%不到。因此我们放弃了对遗留代码动工的念头。最终通过微服务直接访问后台系统,而不需要通过原有的应用。

在我们拆微服务的部分十分简单。对于后端来说说只需要修改 CDN 覆盖原先的访问源(Origin)以及保存在 route.rb 里的原功能访问点,就可以完成微服务的集成。

构建出新的业务页面,生成微服务契约

结合上面的应用痛点和思路,在构建微服务的技术选型时我们确定了以下方向:

前端框架要具备很好的 Responsive 扩展。

采用 Swagger 来描述 API 需要具备的行为。

过消费者驱动进行契约测试驱动微服务后端开发。

前端代码库和后端代码库分开。

前端代码框架要对持续交付友好。

因此我们选择了 React 作为前端技术栈并且用 yarn 管理依赖和任务。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能够通过 React-native 为未来构建新的应用做好准备。此外,我们引入了 AWS SDK 的 nodejs 版本。用编写一些常见的诸如构建、部署、配置等 AWS 相关的操作。并且通过 swagger 描述后端 API 的行为。这样,后端只需要满足这个 API 规范,就很容易做前后端集成。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架构学习交流群。交流学习群号:575745314 里面会分享一些资深架构师录制的视频录像:有Spring,MyBatis,Netty源码分析,高并发、高性能、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原理,JVM性能优化、分布式架构等这些成为架构师必备的知识体系。还能领取免费的学习资源,目前受益良多

获取高清图加群

部署前端部分到 S3 上

由于 AWS S3 服务自带 Static Web Hosting (静态页面服务) 功能,这就大大减少了我们构建基础环境所花费的时间。如果你还想着用 Nginx 和 Apache 作为静态内容的 Web 服务器,那么你还不够 CloudNative。

虽然AWS S3 服务曾经发生过故障,但 SLA 也比我们自己构建的 EC2 实例处理静态内容要强得多。此外还有以下优点:

拥有独立的 URL,很容易做很多 301 和 302 的重定向和改写操作。

和 CDN(CloudFront)集成很好。

很容易和持续集成工具集成。

最大的优点:比 EC2 便宜。

根据 API 契约构建出新的微服务

在构建微服务的最初,我们当时有两个选择:

采用 Sinatra (一个用来构建 API 的 Ruby gem) 构建一个微服务 ,这样可以复用原先 Rails 代码库的很多组件。换句话说,只需要 copy 一些代码,放到一个单独的代码库里,就可以完成功能。但也同样会面临之前 Ruby 技术栈带来的种种问题。

采用 Spring Boot 构建一个微服务,Java 作为成熟工程语言目前还是最好的选择,社区和实践都非常成熟。可以复用后台很多用来做 SOAP 处理的 JAR 包。另一方面是解决了 Ruby 技术栈带来的问题。

然而,这两个方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需要通过 ruby 语言编写的基础设施工具构建一套运行微服务的基础设施。而这个基础设施的搭建,前前后后估计得需要至少 1个月,这还是在运维团队有人帮助的情况下的乐观估计。

所以,要找到一种降低环境构建和运维团队阻塞的方式避开传统的 EC2 搭建应用的方式。

这,只有 Lambda 可以做到!

基于上面的种种考量,我们选择了 Amazon API Gateway + Lambda 的组合。而 Amazon API Gateway + Lambda 还有额外好处:

支持用 Swagger 规范配置 API Gateway。也就是说,你只要导入前端的 Swagger 规范,就可以生成 API Gateway。

可以用数据构建 Mock API,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消费者驱动契约开发。

通过 Amazon API Gateway 的 Stage 功能,我们无需构建 QA 环境,UAT 环境和 Staging 环境。只需要指定不同的 Stage,就可以完成对应的切换。

Lambda 的发布生效时间很短,反馈很快。原先用 CloudFormation 构建的 API 基础设施需要至少 15 分钟,而 Lambda 的生效只需要短短几秒钟。

Lambda 的编写很方便,可以采用在线的方式。虽然在线 IDE 并不很好用,但是真的也写不了几行代码。

Lambda 自动根据请求自扩展,无需考虑负载均衡。

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略了关键性的问题:AWS Lambda 不一定适合你的应用场景!

很多对同步和强一致性的业务需求是无法满足的。所以,AWS Lambda 更适合能够异步处理的业务场景。此外,AWS Lambda 对消耗存储空间和 CPU 很多的场景支持不是很好,例如 AI 和 大数据。(PS: AWS 已经有专门的 AI 和大数据服务了,所以不需要和自己过不去)

对于我们的应用场景而言,上文中的 Ruby On Rails 应用中的主要功能(至少60% 以上)实际上只是一个数据转换适配器:把前端输入的数据进行加工,转换成对应的 SOAP 调用。因此,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而言,Amazon API Gateway + Lambda 完全满足需求!

部署后端微服务

选择了Amazon API Gateway + Lambda 后,后端的微服务部署看起来很简单:

更新 Lambda 函数。

更新 API 规范,并要求 API 绑定对应 Lambda 函数处理请求。

但是,这却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Serverless 风格微服务的持续交付》中对这方面踩过的坑详细介绍。

把原应用的请求导向新的微服务

这时候在 CDN 上给新的微服务配置 API Gateway 作为一个新的源(Origin),覆盖原先写在 route.rb 和 nginx.conf 里的 API 访问规则就可以了。CDN 会拦截访问请求,使得请求在 nginx 处理之前就会把对应的请求转发到 API Gateway。

当然,如果你想做灰度发布的话,就不能按上面这种方式搞了。CloudFront 和 ELB 负载均衡 并不具备带权转发功能。因此你需要通过 nginx 配置,按访问权重把 API Gateway 作为一个 upstream 里的一个 Server 就可以。

删除旧的服务代码

不要留着无用的遗留代码!

不要留着无用的遗留代码!

不要留着无用的遗留代码!

重要且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情要说三遍。斩草要除根,虽然我们可以保持代码不动。但是清理不再使用的遗留代码和自动化测试可以为其它团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

最终的架构

经过6个人两个月的开发(原计划8个人3个月),我们的 Serverless 微服务最终落地了。当然这中间有 60% 的时间是在探索全新的技术栈。如果熟练的话,估计 4 个人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工作。

最后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请求仍然是先通过域名到 CDN (CloudFront),然后:

CDN 根据请求点的不同,把页面请求转发至 S3 ,把 API 请求转发到 API Gateway。

前端的内容通过蓝绿部署被放到了不同的 S3 Bucket 里面,只需要改变 CDN 设置就可以完成对应内容的部署。虽然对于部署来说蓝绿 Bucket 乍看有一点多余,但这是为了能够在生产环境下做集成在线测试准备的。这样可以使环境不一致尽可能少。

API Gateway 有自己作用的 VPC,很好的实现了网络级别的隔离。

通过 API Gateway 转发的 API 请求分成了三类,每一类都可以根据请求状况自扩展。

身份验证类:第一次访问会请求 ElastCache(Redis),如果 Token 失效或者不存在,则重新走一遍用户验证流程。

数据请求类:数据请求类会通过 Lambda 访问由其他团队开发的 Java 微服务,这类微服务是后台系统唯一的访问点。

操作审计类:请求会记录到 DynamoDB (一种时间序列数据库)中,用来跟踪异步请求的各种日志。

API Gateway 自己有一些缓存,可以加速 API 的访问。

消息返回后,再有三类不同的请求的结果统一通过 API Gateway 返回给客户端。

Serverless 风格微服务架构的优点

由于没有 EC2 设施初始化的时间,我们减少了至少一个月的工作量,分别是:

初始化网络配置的时间。

构建 EC2 配置的时间。

构建反向代理和前端静态内容服务器的时间。

构建后端 API 应用基础设施的时间。

构建负载均衡的时间。

把上述内容用 Ruby 进行基础设施即代码化的时间。

如果要把 API Gateway 算作是基础设施初始化的时间来看。第一次初始化 API Gateway 用了一天,以后 API Gateway 结合持续交付流程每次修改仅仅需要几分钟,Serverless 风格的微服务大大降低了基础设施配置和运维门槛。

此外,对于团队来说,Amazon API Gateway + Lambda 的微服务还带来其它好处:

开发效率高,原先至少 45 分钟的开发反馈周期缩短为 5 分钟以内。

无关的代码量少,需要维护的代码量少。除了专注业务本身。上游和 API Gateway 的集成以及下游和后端服务的集成代码量很少。

应用维护成本低。代码仅仅几十行,且都为函数式,很容易测试。避免了代码库内部复杂性的增加。

此外,我们做了 Java 和 NodeJs 比较。在开发同样的功能下,NodeJS 的开发效率更高,原因是 Java 要把请求的 json 转化为对象,也要把返回的 json 转化为对象,而不像 nodejs 直接处理 json。此外, Java 需要引入一些其它 JAR 包作为依赖。在 AWS 场景下开发同样一个函数式微服务,nodejs 有 4 倍于 java 的开发效率提升。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架构学习交流群。交流学习群号:575745314 里面会分享一些资深架构师录制的视频录像:有Spring,MyBatis,Netty源码分析,高并发、高性能、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原理,JVM性能优化、分布式架构等这些成为架构师必备的知识体系。还能领取免费的学习资源,目前受益良多

最后

Serverless 风格的微服务虽然大大减少了开发工作量以及基础设施的开发维护工作量。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大量函数的管理。

SIT,UAT 环境的管理。

持续交付流水线的配置。

面对基础设施集成带来的测试。

这让我们重新思考了 Serverless 架构的微服务如何更好的进行持续交付。

转载地址:http://hzboa.baihongyu.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区块链应用 |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满世界都在谈区块链的事情
查看>>
小程序爆红 专家:对简单APP是巨大打击
查看>>
FarBox--另类有趣的网站服务【转】
查看>>
在非纯色背景上,叠加背景透明的BUTTON和STATIC_TEXT控件
查看>>
Distributed2:Linked Server Login 添加和删除
查看>>
海量数据处理相关面试问题
查看>>
Python-time
查看>>
Java中取两位小数
查看>>
RTX发送消息提醒实现以及注意事项
查看>>
使用 ftrace 调试 Linux 内核【转】
查看>>
唯一聚集索引上的唯一和非唯一非聚集索引
查看>>
Spark新愿景:让深度学习变得更加易于使用——见https://github.com/yahoo/TensorFlowOnSpark...
查看>>
linux磁盘配额
查看>>
NFS文件共享服务器的搭建
查看>>
%r 和 %s 该用哪个?
查看>>
小公司职场不是“切糕”
查看>>
play工程部署到云服务器
查看>>
ListView 取消点击效果
查看>>
降级论
查看>>
wampServer连接oracle
查看>>